9月6日,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崔之三登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查询自己申报的基础研究项目的入选结果。“选上了!”崔之三既兴奋,又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
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一次重要突破,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八所高校,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扬子晚报记者从南京大学了解到,在这场堪称“十万里挑一”的选拔中,南大共有14位本科生带着项目顺利入选,现如今,这些项目已经顺利立项。“十万里挑一”如何炼成?记者展开采访——
“国自然”下发通知前
他们的科研课题已是“正在进行时”
翻看南京大学入选本科生的立项名单不难发现,学生们选择的科研课题都是前沿科学方向,颇为“高精尖”。如“快速射电暴的宇宙学应用”“末次冰期气候事件中南海中层谁的氧含量演变”等。这些课题对于本科生来说是否过于“前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入选本科生早就已经开始了科研探索,与科研的“适配度”相当高。
“我的入选项目脱胎自己的大创项目,名为《小脑介导运动调节免疫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崔之三是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强基班的本科生,回顾自己的国自然申请经过,他表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发通知之前,自己的科研项目就已是“正在进行时”状态。“我大二时就已经加入了朱景宁教授课题组,导师是运动调控神经科学方面的专家,我自己对于脑科学也很感兴趣,这是一门让我觉得很有‘实感’的学科。”
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下发的本科生项目遴选通知后,崔之三决定给自己多一次机会。他准备了18页的申请材料,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目标、研究课题等。准备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反复和导师朱景宁教授进行了沟通。“朱老师对课题实验要求很高,对于我们的申请书文本写作也提出了很细致的要求。”
同样得到导师鼓励的,还有南大物理学院2020级强基班的本科生周吉。“申报国自然的项目显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想出来的,在国自然基金委的通知下发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准备这个项目了。”周吉告诉记者,自己申报的项目《基于铁磁/超导量子材料的超紧凑人造神经元》,选题灵感来自德国的一篇论文。“读完论文受到启发,我决定对模拟人脑神经元的器件进行研究。”确定想法后,周吉向缪峰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科研设想,并且定下了具体方案。
周吉告诉记者,每一位参与申报的本科生,都经历过评审的面对面答辩考核。“答辩现场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八分钟的展示环节后,评委们会和你一起讨论方案中还有哪些不完善之处,并提出他们的建议。这样的讨论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提升。”
选拔过程“十万里挑一”
“少而精”模式提前选出科研苗子
据悉,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次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从调研到评审结果出炉的时间不到3个月。选拔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对部分高校的本科生进行试点。参加会评的申请人都是各高校按照相关要求优中选优遴选出来的。为了让这些优秀学生都能获得培养和支持的机会,会议评审没有设定名额限制,表现优异的申请人都能获得资助。
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本科生,都对科研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科研资质也被评审专家形容为“十万里挑一”。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参与了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试点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的评审。陆延青表示,“参加面试的学生选题面向前沿,思路清晰,基础扎实,学有余力,自信得体。他们对基础研究有浓厚兴趣,富有创新激情和能力,展现出优秀学子的风采,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翀表示,“参加面试的学生都表现得特别优秀。考虑到全国在校本科生的数量,这已经不止是‘万里挑一’了,而是超过‘十万里挑一’。能把这样一群最有科研天赋的孩子们选出来提前培养,既具前瞻性又具战略性。”
图源 视觉中国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缪峰告诉记者,作为本科生,周吉大三时毛遂自荐加入课题组,当时在缪峰的带领下参观了课题组实验室,“我们主要希望他在详细了解课题组实验研究方向后,去明确自己是否真正对这个领域感兴趣。”这也是缪峰一直以来的教育理念——兴趣和热情比学分绩更重要,这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在与周吉的交流中,我发现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会积极活跃地思考。”
不用一味“卷绩点”
让本科生学有余力做科研
记者注意到,南京大学此次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本科生资助项目的学生,不少都来自强基计划。通过本研衔接的培养模式,学生有了